动态案例
来源: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实施案例
随着海口市机动车及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,道路交通拥堵状况日益严重,学校、医院、大型交通枢纽以及商业中心进出口停车管理问题变得愈发突出,亟待因地制宜采取措施、妥善解决。参照机场及火车站周边即停即走车道设置思路,结合本地道路交通实际情况,针对火车东站停车上下客集中路段,施划即停即走车道、禁停区域,配套自动抓拍设备,规范化管理热点片区停车秩序,尽可能减少交通拥堵节点。
作为海口市重要的交通枢纽,火车东站交通地位极其重要,随着部分汽车站陆续搬迁至火车东站片区附近,乘车客流随之大幅增加,附近路段交通压力突增。
图1 火车东站现状交通设施状况
1、往返接送车辆长时停靠阻塞交通
由于尚未划分出租车上下客专用通道,停车时长缺乏约束管制,造成出租车、网约车长时间随意停靠路侧候客,形成站前一纵路(丁村一横街)路段机动车、非机动车、行人大量交织冲突现象,由此导致火车东站周边道路常态性交通阻塞状况时有发生。
2、候客占道削减通行能力引发拥堵
交叉口北进口改善前由于只有三车道,其中内侧车道为左转、掉头合用车道,由于外侧两条车道长时间被候客车辆占用,北向西右转车辆会利用内侧车道通行,当内侧左转、掉头合用车道存在掉头车辆等候掉头时,将造成站前一纵路(丁村一横街)路段长时间被交叉口北向西右转车流占道拥堵。
3、安全设施保障不足遗留风险隐患
到站旅客从接送车辆下车后,由于缺乏必要的过街设施和通道,只能顺沿机非隔离护栏或机动车道行走,由此造成潜在事故安全隐患。
1、明确规定禁停区域
在出租车侯客通道与站前一纵路(丁村一横街)进口道交汇处施划禁停区域,对该区域候客的出租车进行违停抓拍处罚,以保证进口道畅通,减少各类交通流的交织。
2、合理划分车道功能
1)路段车道“瘦身扩容”,明确社会车辆和出租车专用通道,划分即停即走车道,将路侧停车对于通过性交通流的影响降至最低。
2)为保证即停即走社会车辆下车旅客的安全,设置专用人行通道,采用人行过街横道与火车站之间相连通。
3)交叉口进口设置专用掉头车道满足掉头通行需求,加快车流疏散。
3、完善配套保障设施
1)完善机非隔离设施分隔交通流冲突。
2)增加慢行交通等候空间减少机非干扰。
1、施划禁停黄色网格线
对停在网格线内候客的出租车进行违法抓拍处罚,避免出租车、非机动车与行人过街的交织,减少交通拥堵节点。
图2 施划黄色网格线规定禁停区域
2、通道瘦身优化调整
调整站前一纵路(丁村一横街)西半幅导向车道宽度,增设行人通道。由原“机动车三车道+非机动车道”调整为“机动车四车道+非机动车道+行人通道”,其中出租车候客通道2条、常态通行车道1条、即停即走车道1条、行人通道1条。通过对车道宽度和车道功能进行优化调整,有效保障了机动车、非机动车与行人各行其道,规范道路通行秩序,保障行人出行安全。
图3 通道瘦身优化调整设置情况
为衔接行人通道与火车站之间人流对通,在出租车候车通道每间隔50米设置旅客过街通道,主要用于旅客下车进站,此通道禁止出租车停放,否则将会被抓拍处罚。旅客通道的设置,有效消除旅客因随机横穿过街存在的安全隐患,且避免对其他车辆的正常通行造成影响。
3、停车线前置,设置专用掉头车道
将站前一纵路(丁村一横街)停车线前移调整至路口处,延长隔离设施,并设置专用掉头车道,减轻对于交叉口西进口右转车辆的影响,同时有效增大车辆掉头半径,便于车辆快速高效掉头通行。
图4 专用掉头车道设置情况
4、完善配套保障设施
1)增设隔离护栏
对站前一纵路(丁村一横街)人行通道增设隔离护栏,分离交叉口出租车与行人:一是防止下车旅客随意过街,引导旅客沿人行通道及过街通道进入车站;二是减少行人过街对于机动车流的负面影响。
图5 人行通道旁护栏的设置
(2)路缘降坡处理
对站前一纵路(丁村一横街)与站前路交叉口东北侧的人行道路缘石进行降坡处理,拓宽行人、非机动车过街等待区,避免因大量行人、非机动车过街时,影响右转车辆的正常通行。
图6 人行道路缘石降坡处理
图7 火车东站交通改善方案
优化前,车辆随意停靠,部分车辆停放道路中间车道上下客,出租车频繁变道进入出租车通道,时常引发交通拥堵,现场秩序一度混乱。
图8 优化前火车东站实景
优化后,车辆随意停放现象消失,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分道行驶,通过性车流与临时停靠车流互不干扰,行人不再随意穿越马路,交通秩序良好,进出车站车流得以快速疏解。
图9 优化后火车东站实景
学校、医院、大型商超及交通枢纽进出通道作为常态性交通堵点、乱点,始终是交通管理部门致力解决的棘手问题。案例结合海口市火车站周边停车引发的一系列问题,以停车秩序整治为抓手,通过施划即停即走车道、禁停网格线、配套相应的引导及警告标志设施规范停车上下客交通秩序,确保路段通过性车辆各行其道,利用智能抓拍设备对超时停车、违规占道、网格违停车辆进行实时抓拍和处罚,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。